你的位置:买球代理违法吗 > 新闻动态 >

文史丨无法想象!和苏东坡做朋友,会有多快乐

  • 发布日期:2025-05-22 15:13    点击次数:52
  • 人生缘何不开心,也许你只是缺了一个叫苏东坡的朋友。

    \n

    一个诙谐的人往往同时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朋友们都抢着跟苏东坡混,为啥?因为他就是活生生的“乐活仙人”啊!跟他一起,生活乐趣直接爆棚!

    \n

    会吃又会玩儿,才艺多到数不清,幽默可爱爆表,精神状态领先我们900年!跟他在一起,情绪价值直接拉满!

    \n

    你知道吗?苏东坡的朋友圈里,和尚、道士、歌妓样样有!特别是跟佛界,那缘分深得哟!

    \n

    比如他36岁那年,去杭州当了个通判,结果把杭州那360个寺庙几乎逛了个遍!这得是多大的佛缘啊!

    \n

    说起他的和尚朋友们,参寥、惠明、海月、维琳,个个都是高手!但跟他最随便的,还得数那佛印和尚!两人在一起,简直就是“佛系CP”的典范!

    \n

    \n

    一、与佛印之交

    \n

    佛印的出家还有一段佳话。

    \n

    佛印原本姓林,字觉老,是饶州(治今江西鄱阳)人。

    \n

    母亲是一个歌妓,长得很漂亮,她嫁了三次,每嫁一次生一个儿子,共生了三个儿子。

    \n

    三个儿子都很聪明。其中一个是李定,就是王安石手下的改革大将。

    \n

    因为母亲去世后不守孝,被苏东坡弹劾。其实是李定父亲叫他不要守孝的,因为他娘早改嫁了。

    \n

    还有一个就是佛印和尚。所以,佛印与李定还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呢!

    \n

    佛印在出家前就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一直认为佛印有佛性,应该出家,佛印说谈谈佛法可以,出家才不干呢。

    \n

    苏东坡想了个办法,他对佛印讲神宗皇帝长得怎么怎么英俊潇洒、气质高贵,非同一般人。

    \n

    说得佛印很想去看看,苏东坡说好啊,找个机会,我推荐你去见见皇帝。

    \n

    皇帝喜欢谈佛,苏东坡说,我有个朋友对佛法很精通,可请他来谈谈。

    \n

    皇帝同意了。佛印见皇帝,就偷眼看,确实长得风神俊美,气质高贵。

    \n

    皇帝也注意到佛印了。这位青年人便滔滔不绝地把佛学理论说得天花乱坠。

    \n

    皇帝听得入了神,给他的印象就觉得面前站着的是一尊佛。

    \n

    就顺便说了句,这样吧,我赐你一张度牒,给你一个法名,就叫佛印。度牒就是和尚的执照。

    \n

    其实这个风流才子,不过是赶时髦,谈谈佛罢了,没想到皇帝赐名,这下事情闹大了,弄假成真,骑虎难下,不得不跪下来谢恩。

    \n

    从此,剃发为僧,做了和尚。所以心里一直怨恨苏东坡。

    \n

    不过,这只是个传说。据记载,佛印的名字确定是神宗起的,但他原先就是个和尚,法名了元,是个风流和尚。

    \n

    苏东坡为此总是要笑话他,于是两人常常斗机锋。

    \n

    斗机锋就是两人用佛或禅的思想语言斗嘴,以显示各人的道行之高。

    \n

    《五灯会元》记录了苏东坡与人斗机锋的故事。

    \n

    一次,他见到一个玉泉禅师,禅师问他“尊官高姓”。

    \n

    苏东坡说:“我姓称,即称一称天下长老的称。”

    \n

    玉泉禅师知道他又在和自己斗机锋了,立即大吼一声,问道你称称看,我这一声吼有多重?苏无言以对。

    \n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佛印,佛印赌气地说,这里可没有你的座位啊!

    \n

    苏东坡说,那我就拿你的四大当座位。

    \n

    所谓四大,就是风、火、土、金。古人认为世界由这四大组成,你的四大,就是你的身体,因为身体就是由四大组成的。

    \n

    意思是我要坐在你的身上。佛印说,我下面说的话,你如果回答得出,你就坐,如果回答不出,那就把你那条皇帝赐的玉带给我。

    \n

    苏东坡说,好啊!佛印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到哪里去坐?”

    \n

    这一下子把苏东坡给问倒了。苏东坡只好解下玉带。

    \n

    据说这玉带现在还在镇江金山寺,是他们的镇寺之宝。

    \n

    还有一次,佛印讥笑苏东坡,说他学了这么久的佛,还是猴子屁股坐不定,缺少定力,一天到晚东跑西跑。

    \n

    苏东坡有信佛的家族史,他父母都信佛,他从小就礼佛,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有点不高兴,一气之下,与佛印打赌,说自己一定能坐百日,练出定力。

    \n

    他在江边小屋里一坐就是三个多月,自诩定力之深。于是写一首诗给江对岸的佛印,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n

    八风指的是“称、讥、毁、誉、利、哀、苦、乐”,即肯定、讥讽、诬蔑、荣誉、有利、悲哀、受苦、欢乐。

    \n

    意思是你看快一百天了,我的定力怎么样?佛印收到这封信,就在信上批了两个字,叫送信的人退回去。

    \n

    苏东坡接到回信,打开一看,见是“放屁”两字,气得要命。马上叫了船过江,去评理。佛印见他怒气冲冲,便笑着相迎。

    \n

    东坡说,我们是至交好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也不该骂人。

    \n

    佛印说,我骂你什么?

    \n

    东坡把原件给他看,佛印一看哈哈大笑,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连这么点微风就把你吹过江来了呢?于是在纸上刷刷刷地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n

    你看坐了三个月,一动不动,可是我一个“屁”字,你就坐不住了,你看你的定力怎么样?

    \n

    苏东坡自觉定力不够,缺乏涵养,心中暗暗惭愧,不过总想找机会报复佛印。

    \n

    佛印原是个风流才子,做了和尚,照样要偷偷吃荤腥。

    \n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他,刚进大门,就闻到一股鱼香。

    \n

    佛印听说苏东坡来了,赶忙想把鱼藏起来,藏之不及,拿起和尚敲的磬,在碗上一盖。

    \n

    刚盖好,苏东坡就踏了进来,苏东坡早就闻到了鱼腥味,坐定后灵机一动,便问佛印说,别人问我一联,我一时想不起下联了,请你帮我回忆回忆。

    \n

    佛印说我有事,你快说,说了就走。苏东坡说了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这个东坡怎么老糊涂了,这么通俗的对联都记不得了,为了早点打发他快走,就应声答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n

    话音未落,苏东坡指着桌上的“磬”说,不错,“庆有余”,磬下一定有鱼。

    \n

    说着掀开磬,果然下面有条鱼,佛印无话可说,苏东坡大吃一顿,飘然而去。

    \n

    有一次东坡与佛印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忍不住问佛印,你看我坐禅样子如何?

    \n

    佛印说,像一尊佛。东坡高兴得很。

    \n

    佛印问,你看我坐姿如何?“像一堆粪。”佛印听了一笑置之。

    \n

    回到家,苏东坡把这件事告诉妻子。

    \n

    妻子说,你又输给佛印了。禅讲心性,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粪,才视佛为粪呢!

    \n

    苏东坡听了羞愧不已。

    \n

    又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观音菩萨手里拿着佛珠干什么?答,他在求菩萨保佑。问,求哪一位菩萨保佑?

    \n

    答,求观世音菩萨保佑。问,他自己是观世音菩萨,怎么要求观世音菩萨保佑?

    \n

    你知道佛印怎么回答?

    \n

    “求人不如求己。”

    \n

    二、交友趣闻

    \n

    “大毳宴”

    \n

    苏东坡与朋友交往,特别爱开玩笑,以增加生活的乐趣。

    \n

    有一次苏东坡对朋友刘贡父吹嘘,自己与弟子由过去怎么怎么苦读,说常常吃“三白饭”,但感到其味无穷。

    \n

    刘贡父问,世间只有“八珍八宝”,没听说有“三白”。苏东坡说,那“三白”就是一碗白饭,一根白萝卜,一撮白盐。

    \n

    刘贡父听了记在心里。过了一段时间,刘贡父写来一封信,说邀请苏东坡吃“大皛宴”。

    \n

    苏东坡想我阅历不浅,但还没听说“大皛宴”。也许贡父读书多,必有出处。

    \n

    苏东坡兴冲冲地赴宴去了,到开饭时见桌上只有一撮盐,一根萝卜,一碗饭。

    \n

    这才悟到这个家伙在戏弄自己,苏东坡二话没说,低头就吃,故意吃得风卷残云,狼吞虎咽,津津有味。

    \n

    过了几天,他也写了一张请柬,说要请刘先生赴“大毳宴”。

    \n

    贡父虽然猜到他也在开玩笑,但不解这“大毳宴”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看看苏东坡到底在玩什么花样,所以还是骑了马,前去赴宴了。

    \n

    到了苏东坡那里,苏东坡就与之闲聊。过了午饭时间,见苏东坡还是不开宴,肚子里早已咕咕地叫了,又等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问老苏,你不是请我来吃“大毳宴”吗?怎么已经是下午了还不开饭?

    \n

    苏东坡说,等等,等等。又过了一个时辰,还不见“大毳宴”端上来。贡父实在饥不可忍,再问苏东坡到底什么时候开宴,说你可不能失信啊!

    \n

    苏东坡这才说:“我没失信啊!这‘大毳宴’不是用过了吗?”

    \n

    贡父生气了,说你怎么大白天说谎话,我饿到现在,怎么说吃过了呢。

    \n

    苏东坡慢条斯理地说,这“大毳宴”就是饭也毛,萝卜也毛,盐也毛(当地人说“没有”叫“毛”)。

    \n

    刘贡父也不禁捧腹大笑,说,我知道你会报复,没料到你这么个报复法。

    \n

    东坡一面笑一面叫人准备酒菜,一直吃到晚上才散去。

    \n

    沾泥絮

    \n

    参寥是一个很正经的和尚,又是一个诗僧,诗写得好,和苏东坡关系很好。

    \n

    苏东坡在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去探视,一住就是一年多,与他一起种地。

    \n

    后来东坡到惠州,参寥又派小和尚前去送信送诗,使东坡十分感动。

    \n

    但苏东坡总要和他开玩笑。有一次,来了一个叫马盼盼的歌妓,会写诗,又长得极美。

    \n

    苏东坡故意叫她去引诱参寥和尚,马盼盼写了一首诗给参寥,表示自己对参寥的爱慕之情,参寥不为所动,立即写了一首诗还她:

    \n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随春风上下狂。

    \n

    意思是你还是去挑逗别人吧。我的心就像落在泥地里的柳絮和花瓣,再也不会随着那轻飘的春风那样上下摆动了。

    \n

    苏东坡听罢,佩服他的才思敏捷,更佩服他的为人了。

    \n

    上茶与死秃

    \n

    不过,有时幽默也表现为善良的讽刺和批评。

    \n

    苏东坡有一次穿着平民衣服去莫干山考察,到一小寺庙小坐。

    \n

    寺中的住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淡地说,“坐,茶。”

    \n

    两人落座交谈,主持和尚发现此人满口珠玑,心想不是一般人,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n

    入座后,客气地说,“请坐,上茶。”再一打听,原来是苏东坡,这下忙着打拱作揖,“请上坐,上香茶。”

    \n

    临走时,他请苏东坡题一对联,苏东坡欣然答应,早已想好了,一挥而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弄得持持哭笑不得。

    \n

    苏氏幽默甚至有点像恶作剧。

    \n

    东坡在杭州,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前泪汪汪的。问他,小和尚哭诉因打碎灯盏,罚跪三日。

    \n

    苏去见方丈,方丈见是苏大人来访,喜出望外,寒暄后,乞墨宝。

    \n

    苏说,写字可以,让跪着的小和尚给我展纸磨墨。老方丈连声应诺。

    \n

    苏奋笔疾书:“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n

    老和尚很高兴,想苏东坡在夸我没有一点凡心,总有一天能化成佛,到西天而去。

    \n

    老和尚把对联挂在厅上,向人炫耀。过些日子,佛印来了,看了哈哈大笑,问为什么笑?

    \n

    佛印要纸写了两个字,即拂袖而去。你说他写了两个什么字?

    \n

    “死秃。”

    \n

    河东狮子吼的故事

    \n

    取绰号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苏东坡特别喜欢给人取绰号。

    \n

    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陈慥,字季常。年轻时陈慥是个很浪漫的风流才子,曾经让歌妓女扮男装,骑着马招摇过市,引得小镇上的人围观。

    \n

    后来信了佛,性格完全变了。苏东坡在黄州时,过去的朋友因为怕牵连,有的疏远了,而陈慥却与苏东坡更加亲近了。

    \n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学问。陈慥的妻子柳氏,生性好妒,脾气又坏,陈慥很怕她,每当宴会,若是有歌妓在场,柳氏就醋劲大发。

    \n

    有一次,他和苏东坡一面喝酒一面谈论佛学一面看歌妓唱歌跳舞,正在兴头上,突然柳氏就在屋内拿起木棍猛烈地敲墙,并且大叫大吼。

    \n

    陈慥便匆匆结束宴会,乖乖地进屋去了。为此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讥讽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n

    本来“狮子吼”一词,佛家用来比喻威严。据说佛祖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n

    陈慥的妻子姓柳,杜甫有句诗:“河东女儿身姓柳。”

    \n

    所以,苏东坡以“河东”二字暗指陈慥的妻子。这真是一箭双雕。

    \n

    陈慥字季常,从此以后,“季常癖”“河东狮”,分别成了怕老婆者和妒妇的代名词,流传千古。

    \n

    歌妓李琪

    \n

    宋朝社会官员的俸禄很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也高,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时,就对这些官员、军人说,你们把军权都交出来,自己好好去买田买地买房,多养些妻妾歌妓,享受人生。

    \n

    所以当官的、有钱人家家有家妓,成了风俗,成了习惯,就见怪不怪了。

    \n

    苏东坡相对来讲在当时官场上算是比较清高,但也难以免俗,常常给歌妓写诗。

    \n

    他快要离开黄州时,朋友们设宴给他饯行。宴会上,有一个叫李琪的歌妓,一直想叫苏东坡题字,但因为怕羞,别人都已叫苏东坡题了,自己还没有。

    \n

    她想再不让苏先生题,就要错过机会了。于是鼓足勇气,走到苏东坡面前提出请求。

    \n

    苏东坡一看原来是个很腼腆的姑娘,于是拿起笔在她的白丝巾上写了两行:“东坡五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n

    写好后,就放下笔,与家人笑谈去了。围上来的人一看,这诗写得实在太平常,而且还只写了一半。

    \n

    到酒席将散,苏东坡正要跨出大门时,李琪急了,走上去说先生你还没写完呢。

    \n

    苏东坡笑着说:“哎呀,我险些忘了。”接着拿起笔写道:“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n

    所有在场的人都拍手叫绝。杜工部就是杜甫,杜甫在四川住了好多年,咏了很多花,就是不咏海棠,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写海棠,他说海棠花太美了,我写不好(一说是因为杜甫的母亲叫海棠)。

    \n

    苏东坡这首诗巧妙地借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在黄州五年,为什么没给你写诗呢?因为你太美了。

    \n

    这下李琪出名了,名字传了九百年,到今天我们都还知道。

    \n

    龙口汤泉

    \n

    有一次苏东坡到庐山去玩,庐山脚下有一个温泉,当时叫石龙首汤泉。

    \n

    唐代庐山寺庙有个和尚,叫可遵,是禅宗六祖慧能的传人,他写了一首诗,题在汤泉壁上。

    \n

    苏东坡看了,觉得有一首诗不错:

    \n

    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

    \n

    意思是这寺庙里的石龙头是谁建的?这龙口的温泉一直不停地沸腾,一直要等到大家把身体都洗干净了,我才和污水一起流走。

    \n

    这是借泉流写出一种献身精神。

    \n

    我苦苦修持佛理,就是为了帮助世人解除心头的困惑、痛苦,净化人的心境。

    \n

    倘若众人尽洗身上的尘垢,汤泉混入常流也无憾;倘若众人尽破心头烦恼,我不被视为得道高人又有何妨。

    \n

    地藏王菩萨曾发大愿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首诗有点这个意思。

    \n

    所以,苏东坡见了,觉得这诗不错,想赞扬一句,并开个玩笑,他在边上题了一首诗:

    \n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n

    这是说你的诗不错,但这石龙头有口没根,没身体,温泉是自己在流的。

    \n

    如果大家不来洗,或者说大家本来很干净,那要你温泉有什么用?

    \n

    慧能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是四大皆空,本来就没有,那怎么会有灰尘?

    \n

    苏东坡是借这首诗在开慧能的玩笑,指出佛经里也有自相矛盾的东西。

    \n

    三、交友之道

    \n

    巢谷是苏氏兄弟的好朋友,苏氏兄弟被贬到岭南和海南,巢谷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赶来探望,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走了大半年,先来到了岭南,见到了苏辙,他还要跨海去见苏轼。

    \n

    苏辙劝他别去了,他还是要去,苏辙从仅有的一点钱中分出一部分给他,结果在路上被偷了,后来小偷在新州被抓了,要巢谷去新州领钱。

    \n

    巢谷得了病,死在半路上了。有一年高考的最后一道题问:这件事反映出什么精神?

    \n

    标准答案是:古道热肠。

    \n

    像这样的朋友苏东坡还有好多。就是靠了这么多的朋友,苏东坡才能快快活活地走完六十五年的人生道路。

    \n

    交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可设想,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n

    一个人的朋友多不多、朋友之间的关系真不真,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素质!

    \n

    翻开苏东坡的文集,他给朋友写的信,写的诗占了一大半。在不断的交往中才能加深理解、增进感情。

    \n

    苏东坡对朋友之间的幽默、开玩笑不是一个形式,是一种真情的反映,一种随和的反映。

    \n

    苏东坡的交友之道,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咀嚼的地方。

    \n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

    \n